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今起试开放:古人吃火锅有多优雅?

时间:2024-02-03来源: 开丰娱乐注册-开丰平台登录-平台首页入口

  深绿色的空间里,灯光落在一件件青铜器上,勾勒出古朴的轮廓,点亮精美的纹饰;耳边传来阵阵青铜铃被风扰动的声音,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

  今天起,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投入试运行。作为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体系最完备的中国青铜器通史陈列,观众在这里能欣赏到500余件从公元前18世纪夏晚期至19世纪中叶清中期3600年间的青铜器,其中一级文物达60余件。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研究和展示享誉海内外,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青铜展厅是不少观众必到之处。而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不仅新增近百件展品,还从时间、地域、用途等多线索解读中国青铜器发展历史,并进一步提升观展效果、增加互动环节。

  上博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的一处独立展柜中,陈列着战国商鞅方升,让不少观众熟悉又陌生。相比其他造型独特、装饰华美的青铜器,这件只比成年人手掌略大的长方形带柄容器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它作为商鞅为秦国变法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见证了“统一度量衡”这一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时刻,是国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它曾作为“大国重器”登上央视《国家宝藏》而为人们所熟悉,但过去主要出现在特展中,比如上博“何以中国”首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就由它压台登场。如今在东馆,这件国宝则作为常设陈列供观众参观。

  同样与度量衡相关的青铜器,观众在这里还能看到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被戏称为“穿越者”的王莽在其改制时期使用的同律度量衡诏版和同律度量衡诏衡杆,两件青铜器上皆镌刻铭文,也是此次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新展出的文物。

  “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整个陈列精选500余件展品,比人民广场馆青铜陈列增加了近百件。”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马今洪介绍,原陈列中绝大部分展品将继续展出,如镇馆之宝大克鼎、牺尊、子仲姜盘等,同时新增近百件展品,其中一级文物就达60余件,“占上博青铜器一级文物近60%。”

  鸟父癸尊是此次新亮相的一级文物之一。这件高31.3厘米、口径23.8厘米的青铜器是商代盛酒器,分为三段:大口呈喇叭形,长颈鼓腹,四道棱脊贯穿通体,再饰以繁复精美的多种纹饰。其内底还有3字铭文,正是其得名来由“鸟父癸”。

  过去曾展出的文物陈列也有了新的变化。例如盘内装饰浮雕、立雕的鱼、龟、蛙、水鸟等水生生物且每个圆雕动物都能旋转而闻名的春秋时期的子仲姜盘,在东馆与时间较它略早的西周晚期齐侯匜陈列在一起。两者虽然时代不同,功能却是配套的:齐侯匜盛水供人洗手,子仲姜盘则用以承接流下来的水。

  就在这一展柜对面展出的是配套的西周中期伯盉、伯盘,功能相同造型却迥异:同样盛水的伯盉与齐侯匜相比,前者四足简单细长,带有盖子和长嘴;后者以兽足造型支撑,无盖阔嘴。齐侯匜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匜中最大的,腹底铸有铭文,记录了齐国君主为其联姻夫人虢君长女虢孟姬作匜,祈愿“子子孙孙永宝用”。

  洗手的用具如此华美,古人生活有多讲究?馆内许多展品让人惊叹。一盏透雕四神纹染炉,神兽造型的镂空花纹上顶起一耳杯,竟是古人“吃火锅”用的。染炉是食器,汉代很多绘画中出现它的身影:人们在炉中生活,加热耳杯中的调料,用来濡染已经煮好的肉。一旁一组四个的鎏金鹿形镇,卧伏状的鹿包裹着虎斑贝,造型相当精美。当古人席地而坐时,会将其压在坐席四角以防起身时带皱。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当时崇尚礼制的特殊产物。”马今洪说,古代青铜器多用于祭祀、交往、宴飨,因而也被称为“礼器”。通过上博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的陈列,可以一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历程。

  走进上博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束腰爵、乳钉管流爵和连珠纹斝,它们都是来自夏代晚期的酒器,中国的青铜器正始于这一时期。以时间为序,这里的展览陈列分为八个板块:萌生期、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融合期、复古期和青铜器制作技术。

  马今宏介绍,夏代是青铜器的萌生期,已具有礼制内涵;育成期则是商代早、中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流域多有发现;鼎盛期则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此时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达到高峰;转变期则出现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青铜艺术发展由繁缛转向质朴简率;更新期则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期间,此时青铜艺术再次出现高潮,青铜器出现明显区域特征。

  上博从馆藏中为各个时期精选了一批文物。以转变期为例,一组五个造型、纹饰相同的鼎按大小一字排开,是上博在常设陈列中首次展出,马今宏指着上面的纹路介绍:“比起其他时期的青铜器,列鼎算不上精美,但绝对气派。列鼎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祀用器的数量来显示拥有者的社会等级。”

  过去人民广场馆的青铜陈列体系至更新期,文物最晚到汉代。而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则在原有体系上增加了两个部分:融合期从秦至五代,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对青铜器发展的影响;复古期则从北宋至清中期,展示了自宋代以来仿造夏商周三代的复古礼器,反映了统治者倡导以儒学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对后世和东亚的影响。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变化,可以从陈列中提到两本书感受。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中,有对不同种类青铜器具金属配比的记载,是一本“工具书”;而宋徽宗命人编纂的《宣和博古图》,则是依照出土实物记录礼器范示,相当于“历史图录”。

  一件道光十七年诞生的象尊是距今最近的一件青铜器。这件象尊与《博古图》中所记录的“周象尊”十分相似,但比起同场展出山西浑源县出土的“更新期”春秋晚期牺尊双目凸出、花纹遍布全身的形象,憨态可掬的象尊十分写实,已受到后世美学观念影响。

  “时间”这一线索之外,新的陈列每个板块内部也进行了调整,在人民广场馆展出期间以器物用途类型分类之外,还细化出中原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和草原文化等按照地域分布展陈的单元,这也与中国古代青铜馆试运行同步开幕的上博东馆首个特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上绮丽独特的古蜀文明青铜器形成互文。

  在滇文化青铜器展台上,一尊跪地人俑,耳垂上装有夸张的饰品。以人形作为青铜器,在同场展品中并不多见。而一旁的多件青铜雕饰,都出现了数只动物纠缠搏斗的造型。据介绍,滇是战国秦汉时西南主要部族之一,有着发达的青铜文化,青铜器类型繁多,动物搏斗纹饰件是其特色之一。

  而另一件春秋晚期的镶嵌荆棘纹尊,器身不同区域分别装饰有雷纹、变形兽纹、棘刺纹、锯齿纹、乳钉纹,有着十分明显的吴越文化地域特征。这件青铜器于1962出土于上海松江凤凰山。马今洪笑着说:“这件青铜器来自先秦时期,证明上海过去不是‘一个小渔村’。”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我一985文科毕业生看着博物馆青铜器的名字一个也念不出来。”

  齐侯匜的说明牌旁边,专门为“匜”字注音并有中英文解释:匜是注水器,始见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记者在上博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看到,几乎所有青铜器名字中的生僻字都有了拼音注音和解释。马今洪说,“东馆青铜陈列文字部分就增加了上万字。”不仅如此,不同的器类也都有了文字介绍和解释,一些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还标注出全部铭文。中原青铜文化展台内,两件文物全身的纹饰全部拓印下来,从不同角度展示。

  上博镇馆之宝大克鼎在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也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这里靠近青铜馆入口,往来的观众可在影影绰绰中一瞥国宝身姿。走进这个不大的空间,一面展示鼎上的铭文,一面呈现鼎上的花纹,中间光线倾泻而下,大克鼎轮廓挺拔,纹饰纤毫毕现。能有如此的观赏效果,除了反复调适的灯光,展柜玻璃也有讲究。整个中国古代青铜馆全部采用低反玻璃,保护文物的同时减少反光,观众即使凑近观看也不易察觉玻璃的存在。

  “以前办特展要移动文物的玻璃罩,我在旁边总不由自主要担心。”马今洪记得2021年“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大克鼎与大盂鼎久违合体展出,大克鼎要从一楼青铜展厅搬至二楼特展厅,光移出展厅就用了半小时。“现在方便了,开锁之后单人就能把玻璃罩移开,更加安全便利。”

  不光观展体验更好,互动性也大大加强。在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内二楼青铜器制作技术板块,5件文物的独立玻璃展柜也是多媒体互动屏幕,按下播放钮就能在屏幕上观看这件文物的制作过程。打头阵的是春秋晚期交龙纹鼎,双耳三足带盖,盖上还有提钮并饰以三只小兽,周身遍布纹饰。按下播放键,文物前方的玻璃上用动画演示起这件青铜器制造过程:文物的三足,其实是填充泥芯烧制;全身纹路,则用模印压制;一件器物各个部分分别铸造后再拼接完成。观看完这段2分钟的动画,再看这件文物文字介绍中提到的“铸接”“泥盲芯”“泥芯撑”“复合陶范法”等各类技术,便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其后四件文物,则同样采取“文物实物+动画演示”,分门别类展现一项青铜制作技术。

  文物展柜可演绎青铜器从泥脚诞生的全过程,观众可与柜中文物对照观看。(简工博 摄)

  “只通过文物实物,观众很难了解制作技术。”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工作人员廉海萍介绍,东馆的中国古代青铜馆在青铜器制作技术板块“做了很大改变”,加入现代技术和多媒体呈现方式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技术。

  在这里,一级文物透光青铜镜通过光线装置展现着曾被《梦溪笔谈》记载的“魔力”:光线映射铜镜正面,背景板上竟透出铜镜背后的花纹。旁边的说明解释了其中的原理:铜镜铸造冷却与镜面加工时产生的铸造应力和弹性应变,使镜面产生肉眼不易察觉的与镜背纹饰对应的变形,因此当光照射镜面时,反射投影会出现镜背花纹。“通过现代CT检测分析技术等科技手法,我们揭示了青铜铸造技术中许多奥妙,希望观众从中感受到古人的辛勤与智慧。”

  上博的中国古代青铜馆最早展出于1973年,是国内外第一个专题陈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馆,此次上博东馆试开放的中国古代青铜馆则是50余年来第六次陈列改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更新迭代。例如新的展馆使用的如青铜一般的深绿色主色调,就是在1986年河南南路16号馆舍第四次改建时定下的经典色调,沿用至今。而今天中国古代青铜馆试运行和“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开幕,也揭开上博东馆开放的序幕。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普洱茶的后发酵原来陈化价值在此
下一篇:【开屏早知道】普洱茶新叶有毒性?男子为卖茶造谣被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