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6000年前開始種茶中國種茶史前推3000年

时间:2023-10-23来源: 开丰娱乐注册-开丰平台登录-平台首页入口

  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這是記者昨從田螺山遺址考古發掘研究成果發布會上獲悉的。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昨聯合在杭宣布,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一項重要成果: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距今6000年左右的山茶屬樹根,經專家綜合分析和多家專業機構檢測鑒定,被認定為山茶屬茶種植物的遺存,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的遺存。

  這項考古發現,把中國境內開始種植茶樹的歷史,由過去認為的距今約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

  1973年,在距今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遺址中,考古專家就發現一些堆積在古村落干欄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葉片,並被認定為原始茶遺物。這在當時曾震撼了考古界、史學界和茶學界。

  2004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與河姆渡遺址相距很近的田螺山遺址距今6000多年前的文化層中,發現了位於干欄式木結構房屋附近的兩大片原生於土層中的密集樹根根塊,且其中一片的周圍明顯有人工開挖的淺土坑,並伴隨一些碎陶片。

  隨后,有關專家對這一特殊跡象引起重視,並著手進行多方面的科學分析和鑒定。其中,一起參與田螺山遺址合作研究的日本東北大學植物學教授鈴木三男和金澤大學考古學教授中村慎一等,對出土后保存的疑似茶樹根進行木材顯微切片檢測,結果表明,這些樹根均為山茶屬的同種植物。

  這批樹根芯部無髓,年輪的方向變化顯著,年輪界限不明顯,導管和纖維的細胞壁很薄,纖維直徑及放射組織細胞較大。這些特征首先表明,出土的這批標本確為根部木材,並認為這些樹根的顯微結構與栽培茶樹一致,可以初定為茶樹。

  考古人員為妥善保存這些樹根,按通常方式,將樹根浸於清水中,其間多次換水浸泡。2008年12月,部分樹根和浸泡樹根的水液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進行化學檢測,鑒定是否含有茶樹特征性成分茶氨酸。經色譜檢測,樹根和水液雖然多次換水浸泡,但都檢出有茶氨酸。

  根據以往的茶學研究,除茶樹外,茶樹的近緣植物茶梅中,也含有微量茶氨酸。為進一步驗証田螺山出土的這批樹根是否屬於其他山茶屬植物,有關專家於2009年10月26日在遺址附近挖取了茶樹及近緣植物紅山茶、油茶、茶梅、山茶根樣本﹔ 2011年5月12日在考古現場提取了出土樹根樣本,同時在田螺山遺址周圍再次挖取活體茶樹、山茶、油茶和茶梅樹根,送到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色譜檢測。

  針對以上綜合分析和鑒定結果,今年3月18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杭召開“田螺山遺址山茶屬植物遺存研究成果論証會”。會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國家博物館等單位資深專家學者組成的論証專家組,聽取了考古學和茶學研究專家關於田螺山遺址出土山茶屬樹根遺存的研究報告,並對研究方法和結論進行充分論証。

  專家組認為,田螺山遺址出土的這三批樹根,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考古發現的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的遺存,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歷史。

  由此可見,田螺山遺址的茶樹根的考古發現,把中國境內開始種植茶樹的歷史由過去認為的距今約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也就是說,在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種植茶樹。余姚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詳細】



上一篇:中国 南宁
下一篇:古城茶馆 展示“泉”之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