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服务、共赢:做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传播 ——专访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曾敬涵

时间:2023-10-15来源: 开丰娱乐注册-开丰平台登录-平台首页入口

  桥接、服务、共赢:做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传播 ——专访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曾敬涵

  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了孔子学院院长系列专访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桥接、服务、共赢:做有温度有深度的文化传播 ——专访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曾敬涵

  2021年6月起,中国人民大学“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启了孔子学院院长系列专访活动,先后与15位孔子学院院长交流节日文化教学、共情传播等议题。课题组特推出系列访谈“孔子学院院长谈节日文化传播”,以飨读者。

  本文为系列访谈的第十四篇,受访人为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政治哲学和宗教系教授曾敬涵,自2019年至今担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访谈内容涉及曾敬涵在孔子学院的工作经历、节日文化教学和国际中文教学心得等内容。

  曾敬涵:2019年初,前任外方院长结束任期去了澳大利亚,正好我对孔子学院的工作有些了解,因此机缘巧合之下就开始接任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这一职位。其实在这之前,我在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也参加过在孔子学院举办的活动,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孔子学院了。

  曾敬涵: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隶属于艺术和社会科学学部,协助大学开设学分课程。同时,孔子学院也承担国际处和学生处的部分职能,特别是与中国的大部分合作工作都是由孔子学院负责。我认为孔子学院真正重要的地方在于,它作为大学里的中国文化中心,能够促进学生的文化体验及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孔子学院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

  问:您能更详细地讲一下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角色吗?包括跟学生的互动、中国留学生工作等。

  曾敬涵:兰卡斯特大学是一个大学城,学校要考虑如何在校区里开展学生活动,让整个校园体验更好。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文化语言中心,对大学的多元化、国际化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的“国际周”活动通常会选择在孔子学院举办,因为孔子学院能给当地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另外,现在英国的大学都提倡关注其他国家的文化,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可以说孔子学院的角色正好契合了这种办学理念。

  同样,我们也会经常在孔子学院举办中国留学生的招新活动,大家来到这儿总会感到很亲切,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会把大家聚在孔子学院一起聊天、吃月饼,努力营造一个家的感觉。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讲,孔子学院是一个心灵归宿。对于大学来讲,由于中国留学生人数在英国大学中占比最高,所以这样的心灵归宿对于大学的文化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

  问:作为中国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您的专业研究对您在孔子学院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曾敬涵:我来孔子学院之后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每年在这儿举办“一带一路”会议,把中国和英国的教授、学者聚在一起讨论相关话题,当地市长、企业,还有新华社、人民网、央视等媒体的驻英记者都会参会。

  作为外方院长,我会经常与学校保持紧密沟通。每当大学有新上任的副校长或重要领导时,我都会请他们到孔子学院来坐一坐、聊一聊,感受一下中国的茶文化,并给他们介绍孔子学院的相关情况。在亲自参观、亲眼看到之后,他们就能意识到孔子学院对大学的价值,这背后我们其实做了很多公关和沟通联络的工作。同样,当新任中方院长到岗之后,我也会借邀请校领导来孔子学院品茶的机会安排他们见面,这很能体现校领导对孔子学院的重视。

  曾敬涵:每年我们孔子学院都会举办不少节日文化活动,比如春节、中秋节等等,兰卡斯特大学的校长、副校长等校领导都会和学生一起参加,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端午节活动。我们会举办英格兰西北地区孔子学院“龙舟赛”,英格兰西北部的几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都会派队参赛。此外,学校每年的端午节活动和“一带一路”的会议是一起举办的,我们把会议定在端午这天,邀请领事馆的领导、当地议长、市长、兰卡斯特大学校长以及全球五六十位学者一同参加。在上下午会议间隙期间,我们会在孔子学院的圆楼里邀请他们和学生一起品尝粽子,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2018年,我们孔子学院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楼,这是由国家汉办资助翻新的。这个楼被称为圆楼,也是因为其设计理念很切合中国“天圆地方”的概念。孔子学院的大部分活动都在这里举办,楼里有灯笼、古筝、春联等等,文化氛围很独特,类似一个中国文化体验馆,来这儿上中文课的学生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其实不光是中国相关的活动,大学的法语周、德语周等活动也会在这儿举办,因为这里象征着非本土的国际文化,对学生和老师来讲都是一种很不一样的体验。

  问:节日活动会有很多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来参加,您觉得他们能感受到这些节日活动中传递的中国文化内核吗?

  曾敬涵:相比于语言教学,我觉得节日活动或者文化活动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学习一门语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不少人一开始并不愿意把那么多时间投入到语言学习上。但是文化活动不一样,它是可以被直接感受的,不需要太多前期的投入。大家可以先体验再决定是否投入时间进一步了解,所以文化活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很多学生不懂中文也可以学书法、太极、舞狮、剪纸,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是快速接触中国、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

  问:结合您举办节日文化活动的经历,您觉得如何来更好推动中国节日文化的传播?

  曾敬涵:先举个例子,兰卡斯特大学举行全校职工庆祝大会,在学校里办了一个集市活动,我们孔子学院表演的节目是舞狮。活动结束后,校方要求大家填写反馈表,结果显示大家对舞狮表演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我们知道,在非常国际化的伦敦,这些中国元素很常见,但在英国北部,文化没有伦敦那么多元,大家对书法、太极、针灸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技艺感到很新奇、很神秘,想要亲自来体验一番,这也体现了英国的南北差异。所以当地化非常重要,需要把本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进行桥接,要深入观察当地人对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这样文化交流的效果会更好。

  问:有人会觉得在文化差异大的国家,应该尽可能去找两种文化共通的地方,去找那个桥接点,有人觉得差异其实往往能吸引人们的兴趣。您认为文化交流是讲“同”好还是讲“异”好?

  曾敬涵:当然异同双方都要讲,但我觉得讲“同”更好。比如:我们现在想要举办一个讲座叫“中国也有‘哈德良长城’”,这个哈德良长城(HadriansWall)位于英国的不列颠岛上,是当年罗马人修来抵御北部皮克特人的,我们经常讲这个长城和中国长城的相似之处,学生们觉得很有意思,原来在东方也有这样的一个城墙,我们从哈德良长城过渡到中国的长城,这样的方式非常吸引他们。很多外国友人都非常想要了解中国,但又不熟悉中国,那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一些他比较了解的方面入手,比如从茶或瓷器的来源讲起,他们会觉得这些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就能产生兴趣。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硕士研究生宋思怡,博士研究生蒋贤成。

  【世界说】英媒:美国政府历史上对非裔群体的不利政策是该国种族贫富差距加剧“元凶”

  和评理|欧盟将对中国钢铁展开反补贴调查?或让中欧双方俱伤美国渔翁得利,应谨慎行之

  【世界说】美国校园数量激增79%!美媒:这是枪暴横行社会中的悲哀!



上一篇:大红袍是啥茶
下一篇:大红袍茶属于什么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