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本质和内涵

时间:2023-12-11来源: 开丰娱乐注册-开丰平台登录-平台首页入口

  茶,是茶道之本,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且历久弥新,不知各位可否思考过,在各种饮料充斥我们生活的今天,茶却以苦而回甘、淡而隽永的风味,焕发着新时代的光芒,成为广泛度仅次于水的饮料,究其原因,是由茶的本质所决定。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学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反映。同时它反过来又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抽象地讲,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客观表现,通常它要借助物质形式来表示,或以物质为载体。

  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

  但也有学者从“大文化”观点出发,认为一切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均称为文化。而茶文化的含义应包括茶业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人类各种方式饮茶的精神内涵,包含了有关茶领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

  中国茶文化既然包含作为载体的茶和使用茶的人类因茶而有的各种观念形态两个方面,它就必然具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的形式与内涵。即围绕茶及利用它的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均属于茶文化的范畴,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归纳它具有以下四种特性: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随着社会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和生活的各方面。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富贵之家,“牡丹花笑金铀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唐·张文规诗句),而贫困家庭则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都离不开茶。“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饭”是不可省的,即便是祭天祀地拜祖宗,也得奉上“三茶六酒”,把茶提到与饭等同的位置。人不可无食,也需要有茶。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无论是王宫显贵,还是三教九流,都以茶为上品,只是饮茶方式和品位的不同,对茶的推崇和需求却是一致的。唐代,随着茶业的发展,茶已成为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中一重要组成部分。饮茶遍及大江南北,塞外边疆,而唐文成公主嫁藏,带去饮茶之风,使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西藏佛教寺庙出现各种形式茶会;宋代民间饮茶之风大盛,宫廷内外,到处“斗茶”。为此,朝廷重臣蔡襄写了《茶录》以告天下。大宋皇帝徽宗赵信也乐于茶事,写就《大观茶论》一册。皇帝为茶着书立说,这在中外茶文化发展上是绝无仅有的;明代,明太祖为严肃茶政,斩了贩运私茶出塞的爱婿欧阳伦;清代,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以茶馆玩鸟消磨时间。所有这些,道出了茶在皇室贵族中的重要位置。而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以及宗教界人士,更是以茶洁身自好。他们烹泉煮茗、吟诗作画,高唱“君子之交淡如水”,对推进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平民百姓,居家茶饭,不可或缺。即使是粗茶淡饭,茶也是人民生活的必要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文化,它雅俗共赏,各得其所。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茶的最初发现,传说是“神农尝百草”始知茶有解毒功能和治病作用。在殷周时,茶已成为贡品;秦汉时,茶的种植、贸易、饮用已逐渐扩展开来;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以茶为“精神”的文化现象;盛唐茶已成了“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之物。由于唐代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才使人们有条件以茶为本体,去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营造美的生活。随着茶物质文化的发展,使茶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向着广度延伸和深度发展。逐渐形成了固有的道德和民风民情,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爱茶文人的加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所以说,茶文化是一物牵动众心,这是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据史料记载,茶文化始于中国古代的巴蜀族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并由此传播扩展。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个性,并通过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特有生活、心理、习惯加以表现出来,这就是茶文化的民族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彩多姿的茶俗,蒙古族的奶茶、维吾尔族的奶茶和香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板族的盐茶,主要追求的是用茶作食,茶食相融;土家族打油茶、纳西族的“龙虎斗”,主要追求的是强身健体,以茶养生;白族的三道茶、苗族的三宴茶,主要追求的是借茶喻世,寓意为人做事的哲理;傣族的竹筒香茶、僳族的雷响茶、回族的罐罐茶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和饮茶情趣;藏族的酥油茶、布朗族的酸茶、鄂温克族的奶茶,主要追求的是以茶为饮,意在示礼联谊。

  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国的习惯,凡有客人进门,不管你要否饮茶,主人敬茶是少不了的,不敬茶往往认为是不丰L貌的。再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艺、茶道、茶礼、茶俗,既有民族性,又有统一性,所以说茶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的影响,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区域性。如在饮茶过程中,以烹茶方法而论,有煮茶、点茶和泡茶之分;以饮茶方法而论,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以用茶目的而论,又有生理需要、传情联谊和生活追求之说。再如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饮茶的基本方法是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无需在茶中加入搪、薄荷、柠檬、牛奶、葱姜等作料,推崇的是清饮。

  对茶叶品种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也是相对一致的。如南方人喜欢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西南一带推崇普洱茶,边疆兄弟民族爱喝再加工的砖茶等等。就世界范围而言,东方人时尚的多为清饮茶;欧美及大洋洲国家人们钟情的是加有奶、糖的红茶;西非和北非的人们最爱喝的是加有薄荷或柠檬的绿茶。这就是茶文化区域性的反映。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告诉我们:茶文化总是在满足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和发展。它不但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而且由低级走向高级,得到提高,进而形成自己的个性。茶文化的个性,亦可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四个结合”方面。

  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体是千姿百态的,茶作为一种文化,又有着深邃的内涵。唐代诗人卢全认为饮茶可以进人“通仙灵”的奇妙境地;韦应物誉茶“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宋代苏东坡将茶比作“从来佳茗似佳人”;杜来说茶是“寒夜客来茶当酒”;明人顾元庆谓“人不可一日无茶”;近代鲁迅说品茶是一种“清福”;伟大的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组织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每晚例会,用边饮茶休息、边学习议论的方式研讨学问,被人称为“茶杯精神”;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赞美茶“精细如拉塔基亚烟丝,色黄如威尼斯金子,未曾品尝即已幽香四溢”;日本高僧荣西禅师称茶“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俗话说:“衣食足而礼义兴。”随着物质的丰富,精神生活的提高,必然促进文化的高涨,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茶文化热,就是很好的证明。

  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和通俗两个方面,并在高雅和通俗的统一中向前发展。历史上,宫廷贵族的茶宴,僧侣仕大夫的斗茶,文人墨客的品茗,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派生茶的诗词、歌舞、戏曲、书画、雕塑,又是具有很高欣赏价格的艺术作品,这是茶文化高雅性的表现。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通俗化的,老少咸宜,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并由此产生了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这是茶文化的通俗性所在。但精致高雅的茶文化,是植根于通俗的茶文化之中的,经过吸收提炼,上升到精致的茶文化。如果没有粗犷、通俗的民间茶文化土壤,高雅茶文化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茶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方面,表现出广泛的实用性。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食用、治病、解渴,都需要用到茶。而“琴棋书画烟酒茶”,茶又与文人雅士结缘,在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又表现出广泛的审美性。茶叶花色品种的绚丽多姿,茶文学艺术作品的五彩缤纷,茶艺、茶道、茶礼的多姿多彩,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集装饰、休闲、娱乐于一体,它是艺术的展示,又是民俗的体现。

  中国茶文化的实用性,决定了茶文化的功利性。随着茶综合利用开发的进展,茶的利用已渗透到多种行业。近年来,开展的多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如茶文化节、茶艺表演、茶文化旅游、茶文化休闲等,就是以茶文化活动为主体,满足人们品茗、休闲、观光、旅游、饱览山河美景的需求,同时与茶文化活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同样也体现实用与娱乐相结合。总之,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进步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它以健康、向上及平和的心态,去鼓励人类实现社会进步的理想和目标。

  生活中,人们常将解渴饮茶称为“喝茶”,而将带有文化意味的饮茶称为“品茶”,多少透露出茶道的多面性,茶道不仅与茶特有的物质属性相关,更与其文化支撑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我们从茶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属性来探讨茶的本质。

  依据植物学分类系统,茶树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的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探索,茶作为药用、食用、饮品等不同形式出现在人类生活中,最终成为饮用的上佳珍品,受到世人的青睐,这是因为茶具备以下三个典型的物质特征。

  什么情况下最想喝茶呢?当然是渴了的时候,茶能生津解渴,水是满足人体生命的必需物质。通过喝茶,可以调节人体内水平衡,满足人体生命需求,这是茶在生活中最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树资源最早的国家,无论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草,得荼而解之”的古老传说,还是李时珍《本草纲目》、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中医名典的记载,乃至现代的科学研究都表明茶叶是一种内含生物活性成分的天然饮品,具有独特的养生保健功能,有益于人类健康长寿。

  在茶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饮茶可以延年益寿也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日本荣西禅师曾在其著作《吃茶养生记》中称茶是“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德国医生路易 •莱墨里博士在《食品论》中认为:“茶为补身饮料,因其产生良好效果多,而不良影响少……于神经纷扰时饮茶一杯,可恢复元气,无论何时,任何年龄及环境无不合适”。

  这是因为她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有助强身健体。立足全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健康而选择喝茶。

  茶鲜叶通过不同的加工,便可形成丰富多样的色、香、味、形,其色或绿或红,其香如花似果,其味或浓或淡,其形或卷或直,闻之让人神清气爽,观之让人赏心悦目,品之让人回味无穷,那种微苦而回甘,淡而有回味,让人百喝不厌。

  最为难得的是,茶的多样风味,全凭天地养成,无需任何添加剂。在这个“违禁食品添加”事件频发,“食品安全”让人惶惶不安的时代,“绿色生态”让茶饮魅力大增。

  “茶性俭,行俭德之人”(陆羽《茶经》),正是由于茶的“俭德”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廉俭”美德相辅相成,因此,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且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茶的文化内涵,从而使茶形成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文化特征。

  洁,“洁”意为干净、指人的高尚品德。中国人常用“冰清玉洁”来赞美情操高尚的女子,用“洁身自好”来比喻品行端正的君子。

  茶之洁雅之性与生俱来,茶长在山间,“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杜育),天地灵气赋予茶的纯洁灵性,成就“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凡尘”的甘露灵液;

  人们有感于茶的自然洁雅,称茶是“肌骨清灵,冰雪心肠”的“佳人”,“风味恬淡,清白可爱”的“君子”,“苦口森严,风骨清明”的大丈夫。将茶人格化,成为 高尚品格的象征,南宋诗人杨万里以“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赞友人的气节风骨。如是,饮茶从解渴的日常层面,超越了茶叶经济的物质的范畴,上升 至精神寄托的高度,与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艺术、伦理等领域联系起来,形成博大深厚的茶文化,更因“洁雅”之美彰显独有的魅力。

  《说文解字》注释:“俭,约也”,即约束自己,不要放纵。茶之俭德在《茶经》有最准确的阐述:“茶性俭”,“行俭德之人”。“茶性俭”是指茶具有“俭”的自然属性,“行俭德之人”则是陆羽将“俭”上升为对人的品质道德要求,即通过饮茶活动修养俭德。

  从古至今,凡文人雅士、僧侣道士,莫不与茶为伍,以茶修身怡情。在不可胜数的文人高士中,唐代刘贞亮堪称倡导以茶修德的典范,他将饮茶的功德归纳为《饮茶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散郁气”、“养生气”表达出饮茶能消散集结在人心中的忧郁之气,增加人的生气,即茶对人的精神状态有调节作用;“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则直言饮茶是一种修身悟道的方式。

  在经济发达,物欲横流的今天,“俭德可行道”又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与时代意义,“清茶一杯,倡导廉俭”,有利促进廉洁的社会风尚。

  翻开中国饮茶史,茶渗透于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以茶待客还是以茶馈赠;无论是婚嫁还是祭祀,茶都是礼仪的使者,传递着真挚的情意,构建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

  例如,明清以来在中国不少地方有“吃讲茶”的社交风俗。遇上两家有纠纷,谁都不让步,可上衙门打官司又不值,怎么办呢?那就请上当地有威望的长者作仲裁,双双来到茶馆,一边喝茶,一边评理,直到化解矛盾,理亏者出茶资,两家握手言和,这可以说是世俗生活对文人雅士“以茶致和乐”的活学活用。

  直到今天,不管是亲友相聚,商务会谈,甚至是国际交往,一杯平和清廉而不失高雅。中国人的待客之道、亲朋好友间的深情厚谊,对宾客的无比敬重,对礼乐文明的追求,都可以浓缩、融化在一杯清淡的茶水里。

  茶是有益健康的天然之饮;茶是俭洁和乐的修身之饮。在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中,一片小小的茶叶,不仅被制作成可以解渴的饮料,还被塑造为可以感悟沧桑历史和深厚文化的载体,终而凝聚成中华民族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



上一篇:好茶的定义是什么
下一篇:中国茶文化的定义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