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定义十篇

时间:2023-12-04来源: 开丰娱乐注册-开丰平台登录-平台首页入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呈现迅速壮大的态势,而旅游者对购买旅游产品对象的价值判断也日益由重视外在的功能价值向内在的精神满足逐渐过渡。传统层面理解的旅游产品是从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着眼的,主要包括沿线的旅游景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设施和服务。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作为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更重视内心精神世界满足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在茶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与发展,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不是简单的表层开发,或是文化形式的粗糙堆砌,必须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然而学术界对于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的概念、内容界定模糊不清,已经严重阻碍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只有对其概念有正确与全面的理解,才能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因此,对茶禅文化及旅游产品概念的界定与明确,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美德、法律、习俗和习惯的综合整体。茶禅文化,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契合,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既道出了茶与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包含了中国士大夫对于茶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刻把控。

  但是目前学术界在“茶禅文化”及其代表理念 “茶禅一味”的研究中,对其概念理解存在着片面性和混乱性,对茶禅文化存在诸多误解,在茶与禅宗历史关系、茶禅与禅茶等名称区别问题的阐述上的混乱。一些学者把“茶禅文化”片面地归结为“坐禅”之需,有的学者研究内涵则往往只讲茶符合佛教之德、禅茶的不解之缘,再举上一些佛教兴茶事迹;还有的学者甚至将佛、禅简单地混同,变“茶禅文化”为“佛茶文化”。更鲜少有学者对茶禅文化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目前来看,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中国茶学辞典》列入“茶禅”条:佛教提倡饮茶坐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日本茶道宗师千宗旦的著作《茶禅同一味》的第一卷标题即为“茶事以禅道为宗”,并在内文说:“一切茶事所用,皆不异于禅道。”潘林荣详细的考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文化流变,认为是禅宗与茶在内在精神本质上存在类同构的现象,所以禅境是茶饮之道的最高理想所在,最终形成“茶禅一味”。蔡镇楚认为,茶禅就是以茶参禅的一种人文境界,一种艺术境界,茶禅的联姻,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是中国茶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释泽道认为,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与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同时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杨惠南提出茶与禅的融合,最终归结到“平常心是道”的修行理念上。韩金科等认为茶文化和佛教结合的内在原因在于共同承认个人的“修养”“克己”“俭约”“精勤”是成佛为圣的必由之路。赖功欧认为,茶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原因在是茶有天生的亲和力,其静、定、清、淡、雅的茶性与人性有着相通之处。梁子认为“茶禅一味”的根源在于茶道与佛教在文化性格上属于同一色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追求清雅,向往和谐。空谷道人认为禅茶就是僧人在斋戒沐浴、虔心颂佛后,通过一整套严谨而神圣的茶道仪式来泡制茶的全过程,即禅茶属于宗教茶艺。而茶禅文化更多是品味茶与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丁以寿认为茶禅文化概念内涵是关于如何饮茶而习禅,通过茶艺、茶礼而修禅道。

  然而,学术界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茶禅”的叫法本来就不太准确。葛兆光认为茶禅不过古时大德嗜茶者多,说公案,斗机锋,在“茶”与“禅”两边各拈一些花絮,凑合成几则茶不茶、禅不禅的话头,再在题内说几句题外的闲言语。在第二届禅茶文化论坛的会议记录中,诸多学者也质疑了禅茶的概念。但这种观点存在较少,一般学者还是认同“茶禅/禅茶”及“茶禅文化”的表达方法和其中内涵。

  本文综合上述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认为“茶禅文化”是以禅文化和茶文化作为基础,以“茶禅一味”作为核心理念,以茶来传达禅的内涵和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修行途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参考文化的定义,创造性的认为:

  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中,“茶禅”与“禅茶”意同。

  由于不同学科或学者对旅游产品考察角度不同,学术界对旅游产品概念存在着不同理解和认识。从需求角度来看,林南枝从旅游者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指旅游者花费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杨森林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原处的全部经历。英国学者密德尔顿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从离家到回家这段时间的完整经历。另一位英国学者霍洛韦在其著作中认为旅游产品是任何一种能满足市场欲望或需要的东西。这类定义的主要观点即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者的一次旅游经历。这个概念强调了旅游产品的整体性,将旅游者在此过程中的旅游活动以经历或体验的形式展开,而这种经历或体验正是旅游产品的消费形式、消费过程和具体用途,不能等同于产品本身。

  从供给角度来看,林南枝、陶汉军认为,从目的地角度出发,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这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混合体,是以服务形式表现的无形产品。魏小安认为,旅游产品是提供给旅游者消费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其典型和传统的市场形象表现为旅游线路。谢彦君认为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和劳务的总和。申葆嘉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产品是旅游服务诸行业为旅游者满足游程中生活和旅游目的需要所提供各类服务的总称。这类旅游产品的定义更强调了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旅游经营者的重要性,这样就有了进一步的分类,即总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综上所述,不同角度的定义都有其利弊,很难为旅游产品界定一个全面而准确的概念。基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的旅游产品定义忽视了旅游经营者在其中的贡献,更强调一种经历或体验,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定义旅游产品,结合上文定义的茶禅文化,即认为: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

  由于旅游产品本身内容广博,广义上,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要,旅游经营者需要向旅游市场提供的产品类型十分多样,而狭义的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旅游企业的某项旅游产品、旅游项目。

  考虑茶禅文化的特殊性和局限性,以狭义的旅游产品内容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认为,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一种组合型产品,他包括以下几种:

  1、环境要素: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禅”之一词,属于宗教范畴,是最先发端于寺庙的,这样一种环境正是孕育茶禅文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佛寺的实体建筑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此外,光有佛寺不可,还须茶田,两者共同组成茶禅文化旅游的环境要素,是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机组成。

  2、服务要素:通过物化劳动来为茶禅文化旅游者服务,提供效用或产生新的效用。这一类产品有茶艺表演,茶禅演出、茶禅歌谣、炒茶、制茶等体验性、文化性产品。这类旅游产品通过具体的服务展示了茶禅文化在旅游中的应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体验。

  3、商品要素:提供非茶禅旅游部门生产的旅游商品,这一类产品有自营或外包的成品茶叶,各类茶具、茶宴所用到的用具及其他展示茶禅文化的旅游商品。这类产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能帮助游客回味在旅游产品中所获得的体验与经历,同时也是可带走的茶禅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欣赏性。

  4、知识要素:提供茶禅文化的专业知识,通过翻译与导游对茶禅文化进行系统而清晰的介绍,还包括茶禅文化讲坛,茶禅文化展示馆等方式,为游客还原茶禅文化的真实风貌。

  1、文化创造、传承与赋予。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所表现与蕴含的茶禅文化具有独特性,历史悠久韵味悠长。这一类旅游产品正是表现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传承与赋予。

  2、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茶禅文化旅游产品较之其他的旅游产品,可表现的方式十分多样。不仅可以欣赏茶禅的演出,体验茶园与禅堂,更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去领悟其内在的涵义。

  3、境界的追求。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通常传达了其内涵和境界,这类产品在参与或体验前,首先需要游客先脱离原本存在的社会,心定下来,再去品味茶禅的滋味。茶禅的本质是破执,即无念无执,追求内心的领悟,这种感受本身是因人而异的,再通过仪式来形成精神上、心情上的升华和转化。相较其他旅游产品。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为一个境界的追求。

  4、庄严性与趣味性并存。茶禅文化本身与宗教文化紧密相连,因此也具有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即庄严性。寺庙等宗教圣地要求游客在面对此类旅游产品是保持一种敬畏与尊重的态度;而茶禅文化又与茶文化相生相依,茶禅文化旅游产品中可参与、体验的旅游项目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概念的辨析,对于茶禅文化旅游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学术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概念界定为:茶禅文化在狭义上是指以禅院茶礼为代表的精神产品,广义上是指通过茶艺、茶礼修禅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茶禅文化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茶禅文化吸引物及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文化、休闲需求的各种实物与劳务的总和。并探讨了茶禅文化旅游产品的内容和特征。

  音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音乐教育指在生产生活学习过程中一切音乐教育形式,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手段和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甚至已经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达到了西亚和欧洲。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不论是广义的音乐教育还是狭义的音乐教育,其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功能都与茶文化异曲同工,这使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能性。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在历史和当代都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的茶文化发源于周,兴盛于唐宋,历史悠久,兴盛不衰。茶文化与音乐的关系由来已久。饮茶时听音乐能益茶德能发茶性,正如白居易在《琴茶诗》中所说的“琴里知音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茶与琴同在,是文人的情思所在。清幽的环境,古雅的音乐,都与茶文化的雅趣相吻合,茶与音乐相得益彰,使看似寻常的烧水煮茶喝茶达到了艺术享受的精神境界。茶文化在历史上与音乐相依相伴,真正达到了“融合”的境地。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的程启坤和研究员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用“理、敬、清、融”来概括,将中国的茶道融入音乐教育中,意义重大。首先,茶中的“理”是指饮茶之人,气定神闲,和气明理。音乐教育同样要求学习音乐的人平心静气,心无旁骛。钢琴家演奏的时候表情是忘我的,他们仿佛完全融入到音乐之中了,这就是平心静气,心无旁骛的表现。同理,中国古典乐器演奏时那份从容淡定,恰如饮茶之人的气定神闲。就连流行音乐的歌手和乐器演奏者,他们在演唱和演奏过程中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即使他们的音乐分贝够大,他们的心却是专一的。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沉不下心,学不好音乐。这就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其次,茶道中的“礼”是指以茶为媒,以礼待人。不论是祭祖还是待客,甚至朋友聚会上级视察,端杯热茶都是必不可少的。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被赋予了礼节的含义。敬茶的人明礼,而礼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样,音乐教育也离不开“礼”的培养。只有心存敬畏,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学好音乐。音乐之所以可以跨越国界,跨越时空,震撼心灵,是因为音乐的表现力能够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生活习俗的人产生共鸣。地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却都能听懂同样的音律。音乐教育首先强调做人的教育,而为人处世,没有“礼”的底蕴寸步难行。这也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再次,茶道中的“清”是指廉洁清白,清心健身。以茶代酒,曾是古代官员的清廉之举,如今,它也成为提倡精神文明的应有之义。现在的很多重要会议上,与会人员每人面前清茶一杯,寓意不言而喻。“清”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清心健身,茶的保健作用被人们认识已久,已故的委员长曾有诗云:“庐山云雾茶,示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体会之深,令人敬佩。同样,音乐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虽然学习音乐不需要清心寡欲,但是古人操琴必先净手、焚香,正襟端坐,可见其清心健身的要求。即使在现代的音乐教学中,没有廉洁清白,清心健身的心志,也同样不可能学有所成。这同样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最后,茶道中的“融”是指祥和融洽、和睦友谊。不论是茶话会上还是亲朋相聚或者团体协商,清茶在手,笑语欢声,其乐融融。这样的气氛同样有利于音乐教学。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同学关系都有利身心,利于学习。音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学习音乐不论目的如何,都要有平和的心境,否则事倍功半。这还是茶文化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音乐教育重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其应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让学生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这一过程与品茶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苦闷、哀伤、希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又如欣赏《梁祝》时,学生们则会产生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这正像绿茶的清冽红茶的浓重给人的不同感受。人们在烹茶、品茶的过程中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的逻辑思维、审美情趣和处事原则。这就是人们在品茶时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在欣赏茶艺时所追求的意境和韵味。但是大多数人眼里音乐的感染力是直接和生动的,茶的作用就隐晦得多了,懂音乐的人越来越多,懂茶的人却成了“人中龙凤”,在音乐教育中提倡茶文化,培养茶文化,完全可以体现出音乐对茶文化的推动作用。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和情趣,许多的民间史诗就是通过歌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尤其是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歌唱几乎是他们学习本民族历史的最好形式。当然,不论对什么样的人而言,歌曲里的故事都是一种知识,唱歌对启迪智慧作用非凡。同理,弹奏乐器,使弹奏者手、脑、眼、耳并用,可以锻炼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与音乐形式相仿的是,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其乐无穷,从冲泡到饮用难点重重,品茶文化中的智慧与音乐教育中得到的智慧相得益彰,边唱歌边采茶是许多地方的风俗,博白客家甚至形成了专门的采茶戏茶腔音乐。

  对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是近年才开始的。中国的茶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由于近现代社会历史和人文经济原因,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由于相同原因,中国的音乐教育也出现了“西乐东进”的发展模式。音乐教育从德奥音乐到苏联音乐再到欧美音乐的模式几乎抹杀了中国的本土音乐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茶文化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都被重新提上日程。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要真正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只有积极开展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才有可能让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大众化。

  和所有的教学模式一样,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书上说”成为一种权威的模式。要想推进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必然要让茶文化在音乐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并不是说从此音乐教材不再印歌词和五线谱,而是说,让茶文化和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观点在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

  单纯的理论研究无异于纸上谈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相融合到底能够取得怎样的成果还是要靠实践去检验。因此,必须展开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展开这一教学实践,或者鼓励社会教学力量开展教学实践,建立相应的有音乐演奏条件的茶楼,或者在音乐演奏场合附近设立简易茶楼,让大众体会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意义,从而提高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认可度。总之,能够开展教学实践的方式很多,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推动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发展才是他们共同的目的。

  茶文化博大精深,音乐教育又自成体系。民间懂茶又爱音乐的人或许有,但是这些人放在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中就显得少之又少了。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从认识到接受再到身体力行的过程或许是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不光是高举旗帜的倡导者,更需要身体力行的指导者。缺乏师资力量是当务之急。茶文化分为理论上的茶道和行动上的茶艺,音乐教育也分为音乐理论说唱和演奏乐器,两者在知识体系上却有相似之处,同时,学音乐的人在数量上要多于精通茶艺的人,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当前的音乐教师中选择可以胜任的人学习茶艺知识,用作师资力量的储备。

  茶文化作为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唐朝中国的茶文化就已经趋于完善了。作为炎黄子孙,传承茶文化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是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无论是政府还是我们的民众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还不深刻。因此,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传承茶文化能被广大民众认同,那么,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特别是茶文化与古典音乐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将被大众认同,只有那时,茶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的进度才会加快,国人的素质也将有大的提高。

  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可以看作是茶文化与整体的音乐教育的融合,但是实际上,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必须完全地与茶文化融合。部分音乐教育可以适当地借鉴茶文化,部分音乐教育可以大量地吸收茶文化的精髓,部分音乐教育则可以完全为茶文化服务。比如说,可以适当地设立服务于茶艺馆的音乐教育形式。当然,这样的教育角色不一定要专业的院校来担当,民间教学力量完全可以量力而行。

  曾几何时,一壶清茶一张古琴,对月而坐,悠然自得是文人雅客的标配,茶与音乐几乎不可分离。这样的画面在当下已经可望而不可及了。其实,只要人们有足够的认识,茶可得,音乐同样可得。实现茶文化的传承与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并非遥不可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放慢匆匆脚步,听听心灵的声音,那时,茶文化的传承和音乐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就触手可及了。

  茶味有甘、苦之分,乐曲也有风、雅之别,品茶和音乐都是开放的艺术,都会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今的音乐早已不是一千年前的音乐,当今茶叶的种植管理和采摘也都有了时代的特色,因此,只要无伤大雅,茶文化和音乐都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茶文化和音乐的融合曾经是古人的选择,只要它们的融合有益于我们陶冶情操、提升品位,这种融合就会被现代人接受。当然,茶文化与音乐教育的融合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摘要:欧洲人关于中国茶叶的记录可以追溯至16世纪。正式传入欧洲的时间为17世纪,西方国家逐渐兴起茶叶消费。在众多国家中,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只有英国,这一文化不仅仅扎根于英国本土文化中,同时,受到国外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形成过程中借鉴亚洲国家的饮茶传统,最终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并成为英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本文结合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积极探索英国茶文化的本质。

  茶起源于中国,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饮用茶。虽然说,茶的饮用已经开始普及化,但能够形成茶文化体系的国家却并不多。许多人认为英国茶起源于欧洲大陆,实际上红茶来源于中国。在英国,出名的英国红茶种植园寥寥无几。英国人对红茶十分热爱,同时,饮茶历史也比较悠久,才将红茶冠以“英国”的前缀。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在英国的整体文化中意义逐渐加重,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交际、应酬场合的常客,饮茶从一种饮食活动逐渐演变为高品质、高格调的文化产品。因此,要想进一步了解英国茶文化,就要重视英国茶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的探究。

  文化这一概念意义深刻,从广义讲,文化是指人们经历社会变迁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人们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指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人类精神财富,如文学、科学、教育等等。从文化体系的角度看,文化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技术,二是价值。技术是指物质领域方面,价值是指人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规范、人格以及人格性的事物。因此,笔者在进行英国茶文化探索过程中,重点探讨英国茶文化的价值体系。

  在晨起,英国人要饮早茶,又称之为“开眼茶”。主要以红茶为主,聚浓郁与清新为一体,色泽鲜亮、口感出色。若是有客人,一般来说,会给客人一杯早茶,这是提醒客人清醒最好的方法之一。同时,在早茶期间,主人与客人还可以进行交流,对于客人的就寝情况进行询问。在英国,早茶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方便喝早茶,英国人发明了专门的饮茶工具,即茶婆子。

  英式上午茶是英国人的一种饮茶习惯,这一饮茶习惯并不为人所知,又被称之为“公休茶”。时间约为20分钟。在上午11点的时候,无论是贵族还是上班人员都会休息一会,喝一杯茶,是工作间隙的一种调剂方式,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上午茶最简单。

  英式下午茶是英国茶文化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茶文化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茶叶种植的英国人民,积极发散思维,利用贸易,对饮茶方式进行创造,英国茶文化就是凭借英式下午茶享誉世界,同时,也是英国人典雅生活的一种代表。在英国,正式的下午茶最为讲究,内容极为丰富。首先,主人要选择家中或是茶室中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聚会的场所,对茶具、茶叶的选择有要求,不仅要精致,还要高档,同时,对所上的点心,选择一个三层的瓷盘盛放点心,第一层一般为三明治、手工饼干;第二层是英国传统的松饼、果酱、奶油;第三层则是时令水果、美味小蛋糕等。食用过程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从下向上的顺序进行。

  有学者认为英式晚茶也是下午茶的一种,但是按严格意义划分,主要是按照时间的不同进行。晚茶一般在下午6点左右开始,也可以将晚茶与晚饭合并到一起,更具有平民化色彩。在这一饮茶过程中,对内容以及形式没有过多要求。

  在茶文化几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其饮茶方式发生多次变换:刚开始,英国民众将茶叶作为来自东方的一种药材进行使用;其次,英国皇室开始接受饮茶,并融入到饮食文化中;再次,由于由上而下的推广方式,饮茶逐渐成为中产阶级高雅的代名词;最后,随着其饮茶习惯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发展,茶已经成为人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6世纪早期,人们沉溺在咖啡、啤酒中,虽然部分大陆国家已有饮茶消费,但是并未引起重视。在17世纪,英国人将茶叶作为一种药材在本国使用,有人开始意识到东方茶叶的多重用途。直到1662年,皇室对饮茶开始推崇,并逐渐演变为一种宫廷礼仪。尤其是1685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之后,新女王正式将茶叶带入到英国。皇室人员开始推崇饮茶活动,相应的贵族人们开始纷纷效仿,家庭式的茶会逐渐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社交礼仪,同时,茶会也是地位的象征。在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期,英国本土的咖啡室开始贩卖茶饮料,“汤姆式咖啡屋”的成立,更是进一步推动饮茶活动的普及。由于这一咖啡屋的茶饮价格合理,口感佳,环境优雅,人们不仅可以在咖啡屋中饮茶聊天,还可以进行会客、演讲以及看杂志等娱乐活动。随着这一消费方式的流行,英国的咖啡室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皇室担心人们聚众闹事,在1675年,曾一度颁令禁止咖啡室的开放。但是,由于英国皇室也饮茶,加之欧洲与亚洲的贸易交易开始发展,咖啡室又开始兴起。在18世界初,茶叶逐渐取代咖啡的位置,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女性力量不可忽视。女性是家庭消费最为有力的支撑,饮茶活动之所以快速走进英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女性的推广。到了18世纪,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以及茶价的降低,女性开始推崇饮茶活动。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饮茶活动开始转变,单纯的家庭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商业性的饮茶场所———茶室开始出现。到了20世纪,茶叶在英国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英国还成立了茶业联盟,认为茶叶不仅仅可以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同时茶叶中具有对人体有利的物质———黄酮素,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健饮品,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英国人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具有绅士风度,在以男性地位为主导的社会中,绅士风度的体现主要表现在男性的行为举止、文明仪态以及对女性的尊重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公平合理的竞争原则;二是理性主义原则;三是强烈的国家荣誉感以及高度的自尊意识。从绅士风度出现的时间看,出现于茶文化形成之后,并深受英国茶文化的影响。茶文化对英国绅士风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英国,茶文化具有较为严格的服饰要求。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性出席茶会必须身着燕尾服、戴高帽,手持雨伞。即使是出席一般的社交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衣着规范。在英国,男性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的,手缝西装是有格调绅士的象征。在这一时期,对于男性服装的颜色也有所要求,例如,西装外套颜色一般为暗色系,而衬衫则需要鲜艳一些。对于服饰的用材有一定要求,例如,夏天一般使用亚麻布,冬天则选择纯羊毛材质。除此之外,配件也有一定的要求。

  在饮茶活动中,英国人具有严格的社交礼仪,男士除了服饰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同时,还要做到行为大方稳重,物品要轻拿轻放,保持茶室的安静。对于身边的女性要保持绅士风度,主动为女。因此,在绅士风度形成的过程中,极大受到了茶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茶会等场合。同时,这一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较为常见。在实际生活中,男性重视生活细节、温文尔雅。除此之外,男性还要保持礼貌、谦虚的风度,在保持自身尊严的同时能够体谅周围的人群。

  以上行为规范或多或少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英国社会的精神价值观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尽相同,人们开始追逐饮茶这一高雅生活方式。随着英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发展,人们开始追逐上流人士的风尚,尤其是对饮茶活动的追捧。在饮茶过程中,人们享受到贵族化的生活情趣,快节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为享受型生活。虽然说绅士风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与固步自封的特点,但是其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英国茶文化发展的早期,最主要的体现是纯粹的男性特色,因为,在那一时期,女性是禁止进入咖啡馆。随着饮茶生活习惯的改变,饮茶活动逐渐家庭化、社会化。女性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为主导。因此,部分学者将英国茶文化称之为“淑女茶文化”。在这一饮茶活动中,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这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茶文化直接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

  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东方,但是在接受与融合过程中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将饮茶纳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过程中,英国人进行了集体茶会、茶舞等休闲娱乐方式的开发,丰富自身生活。通过具体分析发现,英国茶文化主要是以个人、集体为单位,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表现出英国“以个人为中心、保持独立”的民族精神特征。在英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规则与传统,在进行高雅品质体现的同时,更体现出一个人的内涵,这些表现进一步体现出英国的民族精神,即保守、认真以及追求体面。除此之外,这一民族精神还体现在茶文化的实用性。与东方茶文化不同,英国将饮茶逐渐融入到一日三餐过程中,并有固定时间与场所,不会随意进行茶会的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英国人务实的特性。在英国茶文化形成过程中,对民族精神影响还表现为近代女性解放思潮的涌现。在此过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皇室女王对饮茶活动的推广,到下午茶的发明,一直到19世纪在茶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可撼动,茶文化体现出女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在维多利亚时期,在饮茶活动中,女性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管是进行公共饮茶活动,还是进行家庭饮茶活动都需要女性来主导,而男性所起到的多为礼貌参与。

  英国茶文化扎根于英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形成于东方不同的饮茶文化,在英国,茶文化缺乏农业国家的影响,更多体现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容,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内容也存在不同的变化。从其影响方面来说,对英国社会及民族精神影响较大,因此对英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叶盛珺.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华茶文化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J].茶叶,2015(4):223-226.

  [2]姚驰.基于中英茶文化差异解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275-276.

  [5]《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出版[J].农业考古,2011(2):46.

  [6]乐素娜.中国茶文化在东西交流中的影响———以英国茶文化为例[J].茶叶,2011(2):121-122+126.

  茶产业是遵义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三化同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遵义市茶园主要分布于丘陵宽谷盆地、中山峡谷等25°以下的缓坡地带,属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无污染地区,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是贵州省发展生态茶的最佳地区之一。遵义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茶香高、味醇、耐泡的优良品质。截至2014年12月,茶园总面积达11.59万hm2,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97%以上;投产茶园达到6.55万hm2,有机茶园6 513.33 hm2;茶叶产量7.36万t,其中:绿茶6.47万t、红茶0.396 5万t、黑茶0.443 9万t、青茶0.055万t;茶叶产值54.36亿元;名优茶产量4.74万t,占总产量的64.4%,产值47.5亿元,占总产值的87.4%。

  遵义市茶叶精深加工和茶产品加工能力提升较快,茶叶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步伐加快,湄潭、凤冈、正安等地加工企业集群效应显现。目前,全市有各类企业853家,其中规模企业100家,部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市级龙头企业48家。

  全市有茶叶类商标500余个,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余庆小叶苦丁茶为公用品牌。兰馨、栗香、盛兴、仙人岭、寸心草、璞贵等企业品牌有一定的知名度。湄潭翠芽是贵州茶叶第一驰名商标,兰馨是贵州茶叶企业第一件驰名商标。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也相继在2013年和2015年上半年获驰名商标,成为贵州茶叶乃至全国茶叶品牌获驰名商标最多的市(州)。湄潭翠芽品牌价值14.36亿元,排中国茶叶公用品牌价值第26位,湄潭翠芽和遵义红是全省重点推介的“三绿一红”品牌。“湄潭翠芽”“遵义红”2个品牌的所有人均为湄潭县茶业协会,均为国家商标局注册批准的地理标志类证明商标产品。2014年6月兰馨茶业公司牵头联合省内80家企业组建了贵州智慧黔茶产销联盟,并由其中28家企业注资5 000万元成立贵州智慧黔茶产销联盟发展有限公司,实施集聚资源、集群加工、集中精制、集约经营、集团发展的战略。

  商标维护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统一标准,制定了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以及余庆苦丁茶的地方标准;二是实施了统一管理,协会授权,企业生产,行业监督;三是加大了宣传力度,自2008年起,湄潭、凤冈等县即大规模开展在高速公路沿线的广告宣传,并开始尝试在央视及卫视等媒体的广告;四是对获得驰名商标予以重奖100万元。

  中国茶城是农业部定点市场,2014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在茶区建设了50余个茶青交易市场。茶企业在全国开设有专卖店550个,销售商1 723家,销售点2 181个。已有40家企业开设了品牌网店。湄潭、凤冈先后成功创建部级出口农产品(茶叶)示范区,正安县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目前,全市共有17家企业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经遵义直接出口茶叶(含保健茶)125.76 t,出口金额152.55万美元。

  唐陆羽《茶经》中记载的思州、播州、夷州就包含了遵义市现主要茶区,《贵州通志》记载了湄潭眉尖茶和务川大树茶为清代名茶;现湄潭、务川、道真、习水、桐梓等县境内均有大树茶及老茶树分布,说明遵义是古老的茶区,也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之一。遵义于清雍正5年以前属四川,延续了巴蜀文化及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抗日战争时期,湄潭境内诞生了近现代中国第一个部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中央实验茶场,大量茶叶输送到国外,换回抵御外侮,使茶叶成为抗战胜利的功臣。1991年全市投产茶园面积1.05万hm2,茶叶产量5 549 t,平均产量528 kg/hm2,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投产茶园面积和产量的47.7%和42.94%,产值3 500余万元,为国家提供税收880万元,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1949―2006年,全市茶园面积仅2.27万hm2,2007―2013年,全市新发展茶园9.2万hm2,全市涌现集中连片的“万亩茶海”近10个;截至2014年底,遵义市成为贵州省茶园面积最大、产业集中度最高的茶区。茶园规模仅次于河南省信阳市,产量与福建省宁德市相当(宁德茶园面积不足8万hm2,云南普洱、临沧面积在10万hm2以下,产量7万t以下,信阳产量为4万t以上),茶叶种植基地优势明显。

  遵义市处于东经105°36′~108°13′,北纬27°8′~29°12′之间,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8 ℃,无霜期270~280 d,年降雨量为1 000~1 200 mm,年日照时数为1 000~1 300 h,气候温和,热量资源较丰富,雨水量较丰富,冬季较暖,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遵义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森林覆盖率49%。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把遵义市划分为两大片。其中:山南是贵州高原的主体之一,海拔800~1 200 m,年降雨量1 000~1 200 mm,相对湿度78%~85%;该地带以低中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耕地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属黄壤地带,酸性黄壤、紫色土、黄棕壤等分布面广,pH值在4.5~5.5之间,土壤厚度在100 cm以上,土壤中富含锌、硒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气候条件、土壤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具有生产优质茶叶的良好生态区域优势,无污染的生态环境特别适于出产高品质茶叶。

  遵义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及大户1 000余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市级龙头企业48家,湄潭、凤冈是部级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正安县正申报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县。除主要生产绿茶、红茶外,还加工黑茶及精深加工产品如茶多酚、茶叶籽油、茶食品、茶饮料、茶叶酒等,同时有代茶饮料苦丁茶和虫茶产业。

  湄潭翠芽是贵州茶叶第一驰名商标,兰馨是贵州茶叶企业第一件驰名商标。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也相继在2013年和2015年上半年获驰名商标,成为贵州茶叶乃至全国茶叶品牌获驰名商标最多的市(州)。湄潭翠芽和遵义红是全省重点推介的“三绿一红”品牌。遵义市将继续推进“湄潭翠芽”“遵义红”等省级重点品牌建设。借鉴都匀毛尖、梵净山茶的经验,在市级层面组建品牌管理机构,扩大授权范畴,将2个品牌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同时要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建议将习水纳入全市茶产业规划区,重点开发习水大树茶产品,注册“习水大树茶”公用商标,抓好产业规划。应继续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有一定规模的形象店,扩大电商等现代交易成果。探索高铁、电信等新兴宣传媒体,提高品牌知名度。

  贵州茶产业发展面临许多机遇。首先,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在“东茶西移”中贵州占据绝对优势。近年来,东部茶业发达的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因面临土地增值压力、劳动力成本压力等问题,茶园面积正在逐渐萎缩,“东茶西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此外,国内外茶叶的消费市场持续增长。全球绿茶产销量快速增长,以绿茶生产为主的贵州省,茶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遵义市将打造和发展以湄潭为主的名优茶产业带,以凤冈为主的锌硒茶产业带,以正安为主的高山云雾茶产业带,以道真、务川为主的仡山硒锶茶产业带,以余庆为主的名优绿茶和苦丁茶产业带的四大产业带为规划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带、规划精品板块、做大种植基地优势区域。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逾20亿人钟情于饮茶,人均年消费茶叶500 g,茶业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受欢迎的一种天然、营养、保健饮料。绿茶因其保健功能突出,消费量稳定增长。而黑茶、红茶由于可长期存储,保管要求不高,商家一年四季均可销售,发酵类的茶占比将有所上升。黄茶已成消费热点。乌龙茶目前一线市场趋于饱和,正向二、三线城市发展。同时大宗茶消费成为主流,高端茶产销量占比将持续回落,价格和包装将更加亲民,让更多的老百姓能买得起好茶。品牌企业广泛进入电商渠道,将打破传统的营销模式。遵义茶叶产品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名优绿茶,而是转向以绿茶为主,红茶、乌龙茶多类茶并举,以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品牌为代表的遵义茶产品,主要销区市场为北京、广州、深圳、济南、西安等20余个城市,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良好反响,黔茶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得到很大提升,市场保持多样化竞争态势。

  遵义市按照茶产品加工需求,将着力培养3家茶叶产销联盟,扶持发展500家标准化加工厂,分别培育20家精制和10家精深加工企业,实现初加工能力、精加工能力、精深加工能力分别达15万、10万、10万t。

  遵义市是贵州省第二大城市,位于贵州省北部,南临省城贵阳市,毗邻是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川黔铁路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210国道、326国道穿城而过,公路交通发展迅速,国家高速公路网中G75兰海高速与G56杭瑞高速在遵义市交汇,正在建设中的渝黔快铁等为农产品远销其他地区提供了较好的物流基础。目前,遵义市茶叶市场建设已具雏形,中国茶城是农业部定点市场。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品牌茶企将在第三方平台上开设旗舰店,品牌茶企电商化成为品牌企业拓展销售的新方向。

  1939年,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建立实验茶场,从事茶叶生产与研究,推开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办学7年,又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现建立于湄潭的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贵州茶工业旧址、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海及核桃坝、田家沟一带的新农村,凤冈县田坝茶海之星、余庆二龙茶旅示范点、道真仡山茶海等茶文化、茶科技、茶旅游的一体化发展为打造最美乡村打下了良好基础[1-4]。

  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遵义市、湄潭、凤冈、正安从2013年起相继成立了茶产业发展中心,凤冈县、正安分别由茶办、绿产办改为茶叶产业中心,能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和茶叶企业,进一步加强全市茶产业工作。遵义市从事茶产业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配备较高,能胜任全市茶产业的指导。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有研究员1人、国家一级评茶师1人、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5人;县、乡两级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4人,中级76人,占编从业人员的36.5%,初级71人;本科学历以上的51人(研究生1人,本科生50人),大专学历108人,中专学历107人[5-8]。

  茶产业是遵义市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2014年遵义市茶叶产值占茶业总产值的12.3%,茶叶税收1 500余万元,解决了24万余农户100余万茶农就业。随着茶叶基地规模扩大,带动了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茶叶加工企业853家,从业人员48.86万人,从事茶叶加工7 840人,营销人员7 592人,茶艺茶文化人员494人,茶艺茶文化人员494人。全市茶企中研究生1人,本科156人,大专2 586人,高级茶艺师32人,中级茶艺师124人,初级茶艺师168人。

  1940年,国立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永兴办学7年,在湄潭创办职业学校,培训茶叶生产技术人员,为贵州茶叶实用人才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遵义、湄潭成为贵州茶产业发展的领头羊。目前,湄潭中等职业学校与遵义职院联办茶叶专业大专班,有学生200余人,下一步将申办茶学院。由于中央实验茶场――省茶叶所及浙江大学在湄潭的影响,遵义茶产业生产水平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企业在研发上也屡有突破[9-11]。

  遵义市茶园主要为以农户为主体的湄潭模式和以企业办基地的凤冈模式,这2种建园方式前期都快速推进了基地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集约度不高,施药施肥不统一,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而企业基地规模过大又带来采摘矛盾,下树率不高,同时由于与其他农作物、散户茶园交叉,也仍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严控源头,严格抽检,严肃查处。湄潭推行经销商书面承诺制度,实施茶叶基地、茶青市场、成品茶市场、加工企业进厂出厂等“五项检测”制度,建立茶用物质配送中心,生产企业实行茶青质量连户管理等方式;凤冈县推行网络化管理,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统一物质采购、发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茶产品质量安全。此类问题地方发展中能逐步解决。

  茶叶品牌多、杂、乱现象突出,缺乏主推品牌。当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茶企品牌30余个,其产品规模、茶叶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同类、同品级的茶品在当前出现许多假冒现象,通过修改出生证明,虚标产地,价格即可翻好几番,原产地不透明,产品差异不明显,缺乏对茶叶产品内在竞争力的营造。茶行业真正要解决的是在产品差异上下苦功,能在用户细分、场景细分、产品多元、茶叶深加工、茶产品跨界突破、饮茶生活方式倡导等方面全面突破。此类问题需要全省、全国协调协同解决。

  遵义市茶产业营销主要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即批发、零售、坐商等,电商等现代营销手段虽有起步,但规模不大,兰馨公司电商销售额也仅有1 000余万元,约占该公司全销售额的10%,全国电商2013年已突破100亿元。安溪县3万余人在外经营茶叶,遵义市不会超过500人。因此,遵义茶产业在发展中重点鼓励和支持茶叶规模企业,利用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商网络平台开展网络销售。鼓励智慧黔茶联盟成员企业在“中国茶城”组建股份制网络营销公司。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增强互联网在农资供应、技术指导、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农业经营模式和茶产业体系创新。此类问题需要全省、全国协调协同解决。

  所有的好茶,归根结底是性价比的问题。遵义市有茶叶类商标500余个。目前,遵义市制定了湄潭翠芽、遵义红、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以及余庆苦丁茶的地方标准,对于已拥有茶叶面积已达到12.93万hm2,茶叶加工企业及大户1 000余家,中小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已刻不容缓,中小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加强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及加工技术改造升级,提高茶叶生产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此类问题需要通过全省、全国协调协同解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系列讲话及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以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标准化茶园为重点,着力推进遵义市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投产茶园13.33万hm2以上,茶叶总产量达15万t,产值130亿元,茶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全市加工企业集群达到1 000家以上,加工能力15万t以上;全面打造2~3个龙头企业及知名品牌,力争1~2个企业包装上市。

  顺应市场消费需要,加大茶树品种结构调整力度;主抓绿茶,做大红茶,推进黑茶、乌龙茶、白茶等品类及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在做好名优茶的同时,重点抓好优质大宗茶的生产,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和效益。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建设服务体系,推动遵义市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需要完善茶叶交易中心功能,重点鼓励和支持茶叶规模企业利用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商网络平台开展网络销售,力争全市茶叶企业至2020年实现电子商务销售量0.5万t,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支持企业在全国已开设的旗舰店、电子商务、专卖店、连锁店实行一体化经营。继续创新营销模式,逐步统一品牌、规范门店标准、拓展营销渠道。

  到2020年,遵义市投产茶园将达到13.33万hm2以上,茶园建成投产后,将形成1 000余家大中型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家,可新增加工产值逾100亿元,新增20余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茶叶兼具经济和生态功能,茶树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是遵义市绿化荒山、保持水土、治理石漠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和战略措施之一。

  [1] 秦中春.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一种选择:基于苏州市古尚锦碧螺春茶叶合作社改制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7(7):62-68.

  [2] 张紫琴.福建安溪茶叶生产集聚现象的成因分析[J].茶世界,2007(2):36-39.

  [3] 江用文,熊兴平,王国庆,等.我国茶叶加工发展战略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1):34-40.

  [4] 莫小平,蔡伦红,汤D.重庆茶叶产业集群品牌化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0(12):219-220.

  [5] 黄东风,李卫华,范平,等.低碳经济与中国茶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5):198-203.

  [6] 姜含春,赵红鹰.我国茶叶地理标志特性及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4):60-65.

  [7] 谢向英,陈小玲.基于战略联盟思想的地理标志品牌结盟研究:以福建白茶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307-311.

  [8] 段莉莎,朱克西,饶志坚.试论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云南茶叶市场消费[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67.

  [9] 凌彩金,苗爱清,赖兆祥,等.东镇县上莞镇茶叶发展现状调研[J].中国茶叶,2010(2):41-42.

  茶文化的物质基础是茶叶,茶叶的发现很早,仅从文献记载来看,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如《尔雅窑释木》院“骮,苦荼。”眼源演这里的“骮”与“荼”均为“茶”的不同名称,其中“荼”这里读音为“糟澡佗”,即“茶”的古字。由于茶《的出现及茶文化的发展,表“茶”义词语得到大力发展。就单音词而言,主要有“荼渊茶冤”、“骮”、“?”、“茗”、“”等,正如陆羽《茶经窑源》院“茶者噎噎其名一曰茶,二曰骮,三曰?,四曰茗,五曰。”眼缘演而双音词则较多,如“茗”、“骮骯”、“茶茗”、“茗雪”、“茗柯”、“茗饮”、“茶”、“苦茗”、“苦茶”、“绿片”、“苦荼”、“森伯”、“绿华”、“青粉”、“绿英”、“绿乳”、“绿茗”、“山茗”、“青蓼”、“青翦”等,其中有些是“茶”的别称或类属名等。另外,古代还有不少虽不是表“茶”义但却与“茶”关系密切的词语,也是古代茶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这些词也不少,如“骮骯”、“茶榷”、“茗汁”、“茶几”、“茶座”、“茶匙”、“茶夫”、“茶令”、“茶托”、“茶坊”、“茶花”、“茗粥”、“茶市”、“茗渤”、“茶社”、“茶杯”、“茶具”、“茶油”、“茶房”、“茶客”、“茶博士”、“茶旗”、“茶筅”、“茶粥”、“茶肆”、“茶枪”、“茶卤”、“茶户”、“茗铛”、“茶仙”、“茶点”、“茶礼”、“茗花”、“茗舌”、“茗战”、“茶寮”、“茗糜”等。

  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涉“茶”词语的发展,也推动了某些词语的更替。从汉语发展史的情况来看,后世表“茶”的单音词最终主要为词语“茶”所更替,双音词则为“茶《”所更替。这里主要来说说单音词的情况。《茶经》以前,文字“茶”写作“荼”,《茶经》以后,“茶”才逐渐替代“荼”,这个问题下文还将详加分析,此处从略。下面以《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渊二冤》所提供的语料进行粗略统计淤,来看古代“荼”、“茶”的使用优势。从表员不难看出,古代“荼渊茶冤”的使用频率相对“骮”、“?”、“茗”、“”等占据明显的优势,说明“荼渊茶冤”是古代最主要的表“茶”一单音词。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知,在表“茶”义的几个主要单音词中,“荼渊茶冤”自出现以来,在使用频率上一直独占鳌头,将其他几个词远远甩开。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词在承担“茶”义上功能职责不一样。“荼渊茶冤”是古今表“茶”义的主要单音词,而“骮”、“?、“茗”、“”等虽也有“茶”义,但这几个词称代“茶”时要么是别称,要么是泛称,不如“荼渊茶冤”主称“茶”功能强大。其中“骮”、“?”是“茶”的别称,如《汉语大词典》院“骮,茶的别名。”又“?,茶的别名。”又“唐陆游《茶经窑事》院耶蜀西南人谓茶曰?。爷”眼远演“?”可能最初是蜀西南一代的方言俗语。“茗”、“”二词是“茶”的泛称,《说文窑骲部》院“茗,荼芽也。”眼苑演《尔雅窑释木下》“骮,苦荼”郭璞注院“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眼远演《汉语大词典》院“,晚采的老茶。亦泛指茶。”眼远演别称及泛称之类词的使用频率显然很难与主称匹敌。另外,“骮”、“?”二词的词义也较多,这也不利于其“茶”义使用的频率,意义太多会造成使用者及读者选择和区别的困难。“骮”的意义除表“茶”外,又有他义,如《汉语大词典》院“骮,即楸,落《乔木》”“用骮木荆条之类制成的刑具笞打。”眼远演“?”的意义除表“茶”外,也有他义,如《汉语大词典》院“?,草香。”眼远演“荼”虽然也有“苦菜”等义,但后来“荼”产生“茶”义后,读音也发生了变化,专门出现“糟澡佗”音,这样有助于与“苦菜”等义之“荼”的区别。

  下面来说说“荼”与“茶”的关系,上文交代过,二者其实是一种文字关系,即古今字的关系,而非词语之间的关系。唐代陆羽《茶经》以前没有“茶”字,自《茶经》中将“荼”省笔作“茶”,“茶”字才出现,郝懿行《尔雅义疏》院“今茶字古作耶荼爷噎噎至唐陆羽《茶经》始减一笔作茶字。”眼愿演“茶”字虽然出现较晚,但其使用频率却自唐代开始就居高不下,据粗略统计,《茶经》中“茶”字共出现员员园次,表“茶”义的“荼”字仅出现源次,且都出现在《七之事》中《本草窑菜部》的有关引文中曰又如《全唐诗》中,“茶”字共出现缘猿源次,表“茶”义的“荼”字仅出现员远次。为了更直观说明问题,下面仍以《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渊二冤》所提供的语料进行粗略统计,来看看“茶”对“荼”的使用优势。从表圆不难看出,自唐代起,“茶”的使用频率相对“荼”占据了绝对优势。“茶”字出现后,虽然最初一段时间可能“茶”、“荼”大量兼用,但从表圆统计数据来看,显然很快“茶”字就战胜了“荼”字,表“茶”义的“荼”也就逐渐淘汰了。唐以后只有少数用“荼”的情况,如《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九回院“然后你下山去,去不上一盏热荼时候,翻身折回来。”而“茶”字则常见于文献之中,如白居易《北亭招客》院“小醖吹醅尝冷酒,深炉敲火炙新茶。”储光羲《吃茗粥作》院“淹留膳茶粥,共我饭蕨薇。”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院“花醗和松屑,茶香透竹丛。”项斯《早春题湖上顾氏新居二首》其一院“劝酒客初醉,留茶僧未来。”《祖堂集窑一宿觉》院“屈老宿归房里吃茶,还得也无钥”《祖堂集窑荷玉》院“师云院耶大家吃茶去。爷”吴礼之《浣溪沙窑橄榄》院“荐酒荐茶些子涩,透心透顶十分香。”《西游记》第九十一回院“及至关东厢,见那两边茶坊酒肆喧哗,米市油房热闹。”《海上花列传》第二十九回院“爱珍亲自移过两碗茶,放在烟盘里。”《七侠五义》第六十回院“他闹了个吃饱了食困,刚然喝了点茶,他就张牙咧嘴的哈气起来。”《曾国藩文集窑家教篇窑寄回圈改之文》院“去年寄来之茶,不甚好也。”

  我国的学者对茶文化的定义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徐永成(1999)认为,茶文化包含有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两层含义,依托于茶,来进行其他各种文化的传播,可以说是茶与文化的巧妙融合。在他看来,茶文化包罗万象,涉及科教文卫众多领域,包括科学技术、医疗保健、文学艺术、经济贸易、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等学科与行业。邹明华(2004)将茶文化的内涵总结为“养生、修性、怡情和尊礼”四大点。徐永成认为,茶文化对促进社会安定也有一定的作用,茶文化是一门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饮茶可以安神定气、修身养性;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稳定;中国对外的茶叶贸易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谢芳则进一步提出,大力弘扬茶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关于茶的起源、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等都有比较多的研究。而“茶兴于唐”,因而大多茶文化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唐朝,台湾逢甲大学傅及光(2006)以及何晓芳(2010)都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专门研究。“由茶及人”,有学者认为,中国茶文化中体现了我国人民求和、重德、坚忍、克己的民族性,反过来茶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也是这种民族性的产物,而民族性的塑造则又源于我国农耕文化的长期浸染和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因而,在当代社会,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重要意义。

  我的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融合了多种教派的思想,包含了儒教、佛教、道教的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茶文化伴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发展,因此我国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都产有地区特有的茶叶,并因此形成具有区域性的茶文化。福建的大红袍,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多的爱好者。湖北省茶类品种也很多,茶叶的六大品类产品都很齐全。截至2015年底,绿茶占全国绿茶总量的72%,红茶、青砖茶、乌龙茶占全国总量的26.5%,白茶和黄茶占全国总量的1.5%。不同区域的茶叶具有不同的特色,代表了地区的特色文化。

  我国拥有多达56个民族,不同民族在风俗文化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个民族的茶文化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汉族是我国各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居民更偏好绿茶、红茶、乌龙茶。不同的民族在饮茶过程中形成的习俗各有特色。藏族人民在喝茶时,一般第一杯茶不会喝完。在傣族有“三道茶”的风俗,这种风俗是指在斟茶时,只能斟半小杯,而且要连斟三道。结合地方风俗习惯发展而成的茶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很长时间以来,茶为中国所独有,茶文化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文化符号的一种象征,属于进步文化。然而,这种文化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从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应该打破地域与国家的限制,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事实也是如此,茶文化突破了地域限制,向外传播,被更多的人接受与喜爱。三个多世纪以前,茶传入欧洲,经过传播与发展,在欧洲掀起了“饮茶热”。如今茶在一些重要场合也会发挥外交作用,例如在2016年的G20峰会上,我国主席就以盖盖碗招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中西茶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茶文化发展出不一样的内涵。首先,在原产国中国,茶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茶与文人不分家,中国将“诗与茶”并称,后来佛教东传之后,更是发展出“禅茶”文化,中国人将茶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而后精神的激励;而欧洲的茶文化缺少这种精神层面的内涵,更多的将茶作为休息和娱乐的工具,茶文化在欧洲有更务实的精神。其次,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得以在茶具、饮茶方法、茶礼等方面各放异彩,有一个极其庞大的茶文化体系;而欧洲茶文化相对单一,大部分国家只有饮茶的行为,缺乏其独特的文化内核,但英国发展起了经久不衰的“英式下午茶”,并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甚至包括中国。

  茶文化包含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覆盖了历史、人文、艺术等领域,同时茶文化还蕴含着宗教与哲学思想。大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不仅能够让大学生学习到传统的茶文化知识,还能拓展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大学生学习到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大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泡茶、品茶、论茶、茶艺表演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的茶文化讲究和与真。这几个字对应的是各种精神品质。“和”指的是详和的品质,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急不躁,有条不紊。“真”指的是为人真实,不虚伪。茶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对于我国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陆羽曾在《茶经》提出茶与人讲求的是合二为一、品质相同的观点。茶文化中的精神品质应当作为饮茶之人的自我要求。茶文化中蕴含精神品质,能够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结合自身的不足进行自我改善,从而培养良好的品质,这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茶文化包含有茶德思想,茶德又包含多种品德。例如康、乐、和、静等。康是指健康,乐是指的使人身心愉悦,和则是安详平和,静指的是宁静致远。将茶德思想应用到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当中,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注重健康、注重身心愉悦、养成安静平和的心态。古代的学者常常利用茶来表达自身追求的精神品质。茶文化所蕴含的奉献精神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需具有的重要精神。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服务。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茶文化推崇相互尊重,讲究礼仪等精神。因此,高等院校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时,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意愿。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想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结合茶文化蕴含的教育管理哲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从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品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以平和的心态,结合学生的发展现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进步成长。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等人才的重任,因此,高等院校要提升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相比于高中生,大学生的能力与意识更强,这样加大了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大学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会遇到大学生的一些抵触行为。如果对大学生采取批评、说教的方式,可能会产生逆反效果。茶文化中所包含的引导教育理念,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的效果更好。

  茶文化包含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蕴含着哲学与宗教的思想,要充分了解茶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开展一些茶文化相关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为深刻的了解茶文化。高校可以组织一些对茶博会与茶厂的参观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茶相关产品的现状。同时,高校可以成立一些茶文化社团,引领大学生积极学习并宣传茶文化,并组织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

  [1]黄志婕.茶文化时代大学生管理中的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7(1):408-409.

  [2]胡雅娟,夏达.茶文化的德育功能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6(6):211-212.

  [3]王雨婷,李情.基于茶文化思想的高校学生管理策略浅谈2017(8):328.

  摘 要: 中国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优秀文化和东方智慧,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的敬畏、对世界和平的向往和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的理念与思想,彰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华。茶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我国人民优秀的美德和道德观念,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力。本文从文化自信视角对中国茶文化国际传播途径进行探讨和分析。

  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嬗变,逐步与我国社会各阶层、各民族文化融合,成为具有东方特色的国粹之一。中华文明史、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都隐藏在茶文化中。从古代“茶圣”陆羽提倡“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到现代钱梁教授倡导的“茶人精神”,都渗透着和谐、中庸之道,也蕴含着高贵人格与修身养性的理念。“当代茶圣”吴觉农曾说道:“君子爱茶,因为茶行无邪。”茶道精神要求饮茶之人要品格高尚、勤俭节约、善良仁爱、待人真诚。

  茶文化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翼”,其当代意义在于茶文化内涵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和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品质与文化精髓,也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中国一切事业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也是文化在多元化、多样性、复杂性的冲击碰撞中赖以生存的思想屏障。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是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最根本之处在于要对本民族文化保持高度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要继承、创造性地使本国传统文化熠熠生辉,使国家文化特色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和国际化特点,只有这样的民族才会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认同。

  美国教授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一个国家所拥有的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自信也就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首要条件。据2016年6月英国波特兰公关公司公布的年度国家软实力(The Soft Power)研究报告显示,在参评的60个国家中,中国名列第28名,而美、英、德位列前三甲。显而易见,我国的软实力亟待提高,尤其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可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和国家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茶一直与我国各民族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风土人情完美结合,和而不同,逐渐形成稳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包含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维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内核。同时,茶文化也承载了中国人千年以来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浓缩了国人对国家繁荣富强、富裕生活的向往。中国茶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要利用茶文化全面打造国际化的国家形象,注重挖掘茶文化背后的话语体系,将中国茶文化打造成具有“时尚慢生活、雅致生活、俭以养德、和而不同”等标签的文化使者,采用柔性手段推广茶文化,使其如同温婉秀丽的古典美人一般动人、美好,从而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

  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①中国虽是世界茶叶生产、销售的宗主国,但中国茶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民族茶品牌,缔造精品茶叶,获得国际声誉。②国内茶叶种类繁多,茶叶牌子杂乱,产业小,茶叶销售易出现高价攀比,重包装不重质量等情况。③国内以中文出版的茶文化书籍不胜枚举,可是以中英文双语或英语为主的茶叶方面的专业书籍屈指可数,这也是茶文化国际传播的障碍之一。④国内茶艺从业人员虽说茶艺水平高超,但是大部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英语语言能力明显不足,在中外茶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⑤国内对于茶文化走出去和名茶制作工艺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才刚开始,相比较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来说略显滞后。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强调:“全球竞技场已经被拉平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球变成了平的。”西方世界民众对于中国及其文化了解不够全面深入,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茶叶历来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郏具有世界通用性,比中国汉字更容易进行有效传播,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大力宣传,可使外国人更加形象地感受和体验茶文化,更加直观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使抽象、模糊的中国形象具体化、生动化、情感化。如何加强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第一,中国茶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结晶,有着大量历史文献、茶诗词歌赋作品,具有非常珍贵的文明遗产保护和研究价值。我们要挖掘和保护茶文化中的非物质遗产,开发利用民间茶文化丰富资源,凭借国内各类名茶制作技艺和茶道精神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利,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文化传播做法,充满自信地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

  第二,由于各个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考虑不同国度人民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去宣传。同时,我们也要研究其他国家已有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及时关注国内情况和国外茶叶市场发展态势,进行精准定位和找到对接点,创新性地开发更多适合外国人口味和饮茶习惯的茶叶、茶饮品及周边产品如茶具、茶点、茶餐、茶艺培训等,逐渐渗透、融入中国特色茶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这样既使其他国家人民了解了中国茶文化,又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第三,面对国际上日益增长的茶叶消费需求及发展趋势,我国需要规范袋装茶、散装茶的茶叶质量,保持稳定的茶叶品质,把握每个国家的饮茶习惯和偏好,创新性地开发一系列适合不同国家民众喜爱的袋装茶、冰茶、绿茶、红茶和奶茶等产品。例如,据著名市场研究公司YouGov(舆观)2015年调查结果得知,美国人喝茶爱好与其年龄成反比,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年轻人喜欢喝茶。18至29岁的美国年轻人偏好喝茶的占42%;30至44岁的中年人偏爱喝茶的占35%。虽然美国中青年群体人喜欢喝茶,但饮茶习惯与国人截然不同:他们的茶消费中85%为冰茶,茶叶种类上美国人喜欢红茶,绿茶次之,其次是白茶、乌龙茶和黑茶等。在包装方式上,他们喜欢袋装茶。英国人尤其偏爱浓郁口味、经过调配的红茶,不太喜欢清饮茶。俄罗斯人喝茶喜欢添加蜂蜜、果酱、糖、柠檬或者甜酒后饮用。蒙古、中亚、西亚等地区非常流行咸味的热茶。甜味的调饮绿茶是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阿尔及利亚喜爱的茶品,尤其以“薄荷绿茶”为代表。哈萨克人一般喜爱喝奶茶和冰镇茶。乌兹别克斯坦人以饮绿茶为主。因此,在茶文化对外交流中,我们要大力开发调饮茶品,可凭借国内花草茶、水果茶、茶、八宝茶、凉茶、减肥茶、养生茶、奶茶等调饮茶为基础,研发新口味的冰茶、袋装茶、花果茶、奶茶等出口茶品。同时,我们要注重无形的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和东方智慧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具体茶产品、茶艺服务等事物上,而是要精准地向国际舞台讲述中国茶故事、讲述中国茶文化、讲述中国精神。比如,在出售茶产品的同时,可设计有中国元素的马克杯,以中国十二生肖年或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作为马克杯图案,结合相应的年份、月份搭配推出具有东方韵味的马克杯、茶具等周边产品,吸引海内外消费者。另外,在出口袋装茶或散装茶时,外包装设计和使用方法说明可重点突出汉字“茶”及“和”等东方元素,再配以简洁明了的英文版中国茶叶小故事、茶叶养生小知识、茶叶减肥小窍门、茶道技巧、茶艺等进一步宣传和弘扬中国茶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与认同感。

  第四,政府要大力支持国内民族茶企走出国门,塑造茶叶国际品牌,使之做大做强,成为一流的国际企业,弘扬我国茶文化和影响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个品牌很有吸引力,那么它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其产品那么纯粹和简单,因为它在输出其产品的同时,还渗透和宣传其文化思想。因此一个国家的民族品牌非常重要。中国应借鉴外国品牌的成功经验,比如星巴克,融入世界性文化共同价值观,吸收各国先进文化理念,放眼全球,积极探索增强茶企国际影响力的途径。2012年美国星巴克以6.2亿美元收购了其本土茶品牌Teavana则预示了星巴克进军世界茶业的野心。所以打造国际化茶企、塑造世界知名茶品牌对我国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不容忽视的国家文化战略课题。

  大力发展茶文化核心产业层和层,不断提高我国茶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措施,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双重要求。

  在传播中国茶文化时,我们既要有一套正式、严肃、系统的宣传体系,又要有一些灵活、轻快、幽默的宣传渠道,使用西方受众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进行传播,即多讲述真实、具体、生动的普通民众与茶之间的故事,多讲述名人与茶之间的渊源,多讲述外国民众与茶之间的轶事。我们要拍摄国内茶人、名茶故事、民间饮茶习俗及各民族饮茶习惯、茶食等英文纪录片,使茶文化精准传达出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利用新媒体平台、移动媒体终端、民间力量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进而对中国文化和形象认同和接受。也可通过茶叶微电影、开通微平台、提供免费的鉴茶、茶艺教学视频等多元化方式使国际更深刻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各个方面,使外国人认识到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博大精深及隐含的东方哲学和生活美学,让受众从显性和隐性角度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消除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我们要向美国、英国等国家借鉴学习其文化输出意识和能力,大力发展中国海外茶文化的非政府M织,提升茶文化非政府组织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例如,美国民间团体在公民国际交往中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出国的美国公民临行前会受到“公民外交联盟”非政府组织联盟会的指导,向他们每人发放《世界公民指南》,并向他们强调出国后应注意的事项,甚至包括要友好地与人握手等事宜。由此可见,非政府组织在民间交流、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构建方面可开发巨大的潜能。因此,无论官方机构还是非政府组织,都应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为宣传中国茶文化而努力。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中建立动态平衡的交流机制,更要采用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的传播途径来宣传茶文化。利用第四媒体传播媒介,实现中国茶产品、内涵和茶道精神的传播,培育新的茶文化时尚消费趋势,提高和扩大茶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提高茶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我们应当格外注重增强茶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和东方色彩。因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形象最直观的印象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不能让他们止步于中国传统茶文化,更要让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赢得应有的尊重和喝彩,这是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彰显。为此,我们要借助新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当代文化传播手段,创造出更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标志、茶文化符号、茶文化品牌,在不断创新中实现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国文化只有在国际传播中才能被人感知、认同,并且发挥其意义和价值。例如,我国可定期在世界上多座城市举办“中国茶文化”大型宣传活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茶道及茶道精神内涵,传递国人热情好客、爱好和平、勤劳善良、时尚品位等形象,通过非政府组织为国外爱茶之人提供免费的茶叶品鉴课、茶道学习课程等方式,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文化强国。

  虽然我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茶文化资源和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之间并不能简单地转化和生成,并且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素质之间并不能等同起来。茶文化和其蕴含茶道精神只有内化为民众的人文素质,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文化软实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民众出国旅游、经商、对外交流机会日益增多,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公民必将中国文化和精神传播出去,使别的国家民众尊重和认可中国文化。国内高校可为当代大学生开设中英文双语的茶。



上一篇:200多件代表性藏品 40年来首次集中展陈 海派茶文化展在海上文化中心开幕
下一篇:茶艺师职业发展前景